课件编号19899022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770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玩味琢磨见真“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秋笔法”,用批注法体会本文写人记事的精妙。 2. 赏析人物形象,结合课文时代背景思考“义与利”的关系。 3. 思考烛之武成功的深层原因,探究作者的创作立场与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探究隐含在历史事件中的思想与观念。 教学过程 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巩固字词知识。 2.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常识。 提供要点:“春秋三传”、孔子作《春秋》、“春秋笔法” ①《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期向各诸侯推广“仁政”,一路走来“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68岁回到鲁国之后,退而著《春秋》,亚圣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③《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指文字简短精练、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课堂总任务 作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是否也渗透了孔子的“仁义礼信”的思想?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圈画出和“仁义礼信”有关的内容,思考其中蕴含的立场和价值观,及时把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或感想写在课文旁。课上将批注内容进行交流。 任务一 火眼金睛看清“利” 文章以“无礼”一事起,以“不仁”之理收。请从“仁义礼信”的角度点评首尾两端。 (1)首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质疑点:书上注释也好,后世之人常称呼的是“晋文公”“秦穆公”,这里为何是“晋侯、秦伯”?“无礼”为什么就要上升到发动战争?“无礼于晋”为什么秦国要参与战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讨论:①“晋侯、秦伯”是周天子时的封号,表明欲借《春秋》以正名、恢复周礼的意图。 ②作为一国之君的郑文公在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流亡郑国期间未以礼相待这位同姓公子在先,在晋楚争霸时首鼠两端依附楚国在后,这些确实可以说对晋国“无礼”,更重要的是,攻打郑国是一雪晋文公个人耻辱的需要,也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扩张的需要。 ③秦国追随晋国而来。一是秦晋的盟友关系,于情于理“于礼”,秦师都是要来的;二者是继续城濮之战后对秦有利的形势,就是在秦晋结盟的路趟续走下去,有扩张国家势力、争霸天下的机会秦国一定会抓住。 ④可见,当时各国表面说“礼”,实则为“利”。 (2)尾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质疑点:晋侯对秦伯的称呼“夫人”有“礼”吗?如何评价晋文公最后的“去之”? 讨论:①“夫人”即“此人”,指的就是秦伯。晋侯没有称其名,也没有呼其国,而是用了一个“夫人”,可以看出晋侯对秦伯的冷漠,而晋侯却念及过往恩情不予进兵,又体现了他的优柔寡断。②晋文公退兵前的理由看似满口仁义道德,与出兵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