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01864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470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在全网刷屏。从北国的落雪飘飘到南疆的花开陌上,从东海的粼粼波光到西域的巍巍山峦,其中有自然的( ),也有人文的( ),将山川美景嵌入“语文课本封面”,毫无违和感的“混搭”让人直呼“适配度拉满”。 这场特殊的旅行让人们找到了( )书本与现实、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当你驻足北京会联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当你畅游洞庭会吟咏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你流连西湖会沉醉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当你登临泰山会感受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当美景与文字( ),人们认识到,_____。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热爱出发,与生活美好相遇。 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巧夺天工 别具一格 联结 交相辉映 B.鬼斧神工 独具匠心 连接 相映成趣 C.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连接 交相辉映 D.鬼斧神工 别具一格 联结 相映成趣 7.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旅行不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B.旅行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更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C.旅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走近自然,而是为了感悟人生、体验生活 D.旅行不仅是为了走近自然、欣赏风景,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8.下列与选文中诗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 B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望岳》 杜甫 唐 C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姜夔 宋 D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