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2教材 区域发展 -出卷网-:湖南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问题收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2.学会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 3.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发展差异性的问题,养成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区域发展的阶段差异性和开发方式差异性。 教学难点: 1.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 2.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策略的一般方法,建议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建构。 教学过程 首先,了解一些核心概念。什么是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装住宿和餐饮业等。 什么是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图言图语一) 该图选自本节P13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居民经济收入不高,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图言图语二) 该图选自本节P14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但大规模的工业化也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是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 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图言图语三) 该图选自本节P12页。 优化开发区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看图思考: 1.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上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优化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太原城市群等,限制开发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