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期中知识强化手册 第三章 地表缓慢变化(冀人版) ( 思维导图 ) 温馨提示:图片放大更清晰哟! 单元重点:①水土流失 ②水的搬运作用 ③人类如何改变地表 五年级科学下 第三单元知识点 1. (地球表面地貌千姿百态)我们乘飞机在天空飞翔时,会看到浩瀚无垠的大海、绵延起伏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望无际的平原。 2. 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这是因为流水具有冲刷搬运的作用。)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侵蚀作用,将原本是地表的土壤冲刷成沟壑纵横的地貌。 3. 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①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型景观,②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③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现实的地表一般是有坡度的,所以将托盘斜放,喷水模拟了下大雨。实验可明显观察出“地表”被冲刷出一道道沟壑) 4.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 答:黄土高原缺乏植被保护,黄土地还比较松散,在下雨和黄河侵蚀下,地表被不断冲刷,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 5. 强降雨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 答: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当预测有强降雨时,需要及时躲避,有必要时到高海拔地点避难。) 8. 什么是沙洲: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沙洲一般呈纺锤状,多出现在河道较宽的位置。) 9.实验:模拟沙洲的形成 实验材料:喷壶、水、沙土、托盘等。 实验方法:①在托盘的上端堆积一些沙土,倾斜托盘,②用喷壶在沙土上方均匀洒水,使水流能够冲走沙土,③观察有什么现象。(该实验不一定能够形成“沙洲”,主要是观察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现象:水流流速降低后,水携带的泥沙会沉降成小沙丘。 实验结论:由于水流上游携来的砂石在水流速度减慢时沉降下来,形成沙洲。(水流快速流动时,搬运效果明显,水流减缓后,搬运效果变差,沙石就被堆积起来。) 11. 沙洲的形成过程:流水湍急时携带了大量沙石,当流到河道变宽的地方时,水流流速迅速减缓,沙石被堆积起来,逐渐形成了沙洲。 12. 洪水的搬运现象:洪水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和侵蚀能力,洪水流过地表,将地表的物体(沙石、生活物品甚至房屋、车辆)搬运起来,将这些物质搬运到低洼、开阔的地方时流速骤减,搬运作用减弱,形成类似于沙洲的小土坡。 13. 鹅卵石的形成过程:上游崖壁石块碎裂后落入河水中,在河水的搬运和冲刷过程中相互碰撞和被河道碰撞,石块抹掉棱角后变成鹅卵石。 14. 实验:模拟鹅卵石的形成:①找到几块有棱角的小砖块。②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沙和半瓶水,拧紧瓶盖。③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 1 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使用小砖块的原因是小砖块比较软,容易达成实验目的。选用玻璃瓶的目的是因为玻璃瓶硬度较大,可用来模拟岩石河道。) 16. 冲积扇的形成:河水流出陡峭、狭窄的山谷时,河道会突然变宽、变浅,水流也会减慢,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便形成了冲积扇。(冲积扇的形成和沙洲基本一致,但是形成位置不同,形状也不同,冲积扇多出现在入海口、入湖口。冲积扇的形状多为扇形。) 17. 黄土高原植被消失的原因:很久以前,黄土高原被大量的植被覆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草植被面积不断缩小。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在内陆地区,降雨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