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8329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469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 cover
17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2、通过悟作者之志,感悟作者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通过品文章之美,学习白描、直抒胸臆、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教师补充:(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2、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3、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写的。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老百姓的赞赏。他曾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初步感知 听范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行翻译全文,不懂之处与前后同学讨论。 (2)抢答检测 重点字词检测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可爱者甚蕃:多。 ③予谓菊:认为 ④陶后鲜有闻:少。 ⑤宜乎众矣:应当。 课文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