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链》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小说精巧的构思及波澜起伏的情节; 2.把握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发展过程; 3.探讨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巧妙的构思,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剖析作者对整个事件与主要人物的认识。 三、教学设想 职高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及热爱自然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小资产阶级的她却生活在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她曾在一次舞会上出尽风头、备受青睐,却也为此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就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既可怜又可爱的女主角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2.晓背景 《项链》发表于1884年。19世纪的法国社会,贫富悬殊。上层社会弥漫着奢侈、虚荣、享乐的风气。一些小市民身处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备受资产阶级风气的熏染,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对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他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以跻身于上流社会为荣。作品中的路瓦栽夫人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作家把那群郁郁不得志的小资产阶级醉心于虚荣浮华的共性,凝聚在这个小职员妻子富有个性的形象里。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法国) 代表作为《羊脂球》、《项链》 欧·亨利(美国) 代表作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 契诃夫(俄罗斯) 代表作为《变色龙》、《套中人》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掌握重点字音 2.重点字词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序幕———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 赔项链 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二)理解文意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