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9938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52326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8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的代表,儒家重要经典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氏》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录了春秋时期约260年的历史 关于《左传》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晋国和楚国大战中,楚国战败。在此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郑国冷遇,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本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是春秋时期一段著名的外交故事。 背景: 疏通文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介词 于:对,介词。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式 贰:怀有二心,动词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晋军(于)函陵”的省略,省略句式 译文:晋侯秦伯联合围攻郑国,国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背景知识: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郑国,叔詹劝郑文公礼待重耳,郑文公未听,冷落了重耳。 概括:本段点明的事件的起因:秦晋围郑 1.本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弱小的郑国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合力围攻,表现了郑国 处于万分危急的形势之中。 2.从本段内容来看,对郑国有利的要素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与秦国没有太大的利害 关系,为烛之武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②秦、晋分两地驻军,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保密的方便。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于……曰:对……说;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 已:通“矣”,语气助词; 是: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处理危险之中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撤退。”(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概括: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本段分别表现了郑伯和烛之武怎样的特点? 1.烛之武先“辞”后“许”,虽然表现了对不被重用的不满,但他最终答应去见秦伯,临危受命,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特点;推辞时虽然发了牢骚,但语气委婉,可见他娴于辞令; 2.郑伯在听到烛之武发的牢骚之后,能够检讨自己,对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见郑伯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特点。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既:副词,已经; 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敢:自言冒昧的谦词;“敢以(之)烦执事” 的省略,省略句式;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此指秦穆公;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作为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陪:增加,动词;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省略句式,若舍(之)以(之)为东道主 行李:古:外交使臣;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共:通“供”,借给;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夜晚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