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30257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9468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 周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春秋———因孔子修订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取自西汉末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dān(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fù拿财物帮助 人办丧事]”、“求金”、“求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2.表现 (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解读】其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 ②战国七雄的形成: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解读】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土而展开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 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4.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交往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 【历史纵横】 华夏认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分布更为广泛。 【解读】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的扩大。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总和 反作用 反作用 ★改革的概念:改革是统治者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认识改革的规律性 ★改革的原因: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的力量,包括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一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的形式。 ★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