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3396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31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的一篇美学论文,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作,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作者对“无言之美”问题的阐释较为深刻全面,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会背吗?《寻隐者不遇》中实有二问二答,若将内容补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补充) 松下问童子,家师人在否?童子缓摇头,言师采药去。 吾复问童子,采药于何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教师引导:意思明白了,却缺了些美感。留白之处,所思无限;无言之中,大美永存。我们需要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四、由题生思 何为“无言”? “美”于何处? 五、精读释疑 (一)何为“无言”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 出示:“予欲无言。”“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从哪个角度去研究? “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尽美尽善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也就是要做到言必达意。 4.言与意的关系如何?是否真的能做到言必达意呢?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即“言不能尽意”。 5.言既不能尽意,文学便达不到“尽善尽美”,那么文学还能产生美感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明确:“无言”即言不能尽意,言不必尽意。 (二)“美”于何处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作者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图画:只取部分 相片:包罗尽致 稍有美术胃口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明确:列举美术家把“言尽一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