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36139

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雷! 教案

日期:2024-05-08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13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
  • cover
初中生班会情境设计这样做少踩雷! 一、教学情境的作用 1、创设合理:一个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增进学生体验,促成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2、创设不合理:一个未设计好的情境可能让学生感觉“ 尴尬”和排斥,让课堂缺乏真实的表演,甚至限制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流动,最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心理课堂情境创设常见误区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情境泛化 误区:认为放上一两段与主题相关的案例/视频=情境设计 思考:该材料和内容能否承担起创设情境的重要功能?有助于达成哪个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 2、情境中价值体系比较单一 误区:部分教学情境在设计中由于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全,可能只有比较单一的价值体系。 思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能放弃必要的价值引导,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在课程中过度输出某种单一的价值体系(如必须xxx),会导致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举个例子,在防治校园欺凌的课程中,如果我们一味灌输“在看到校园欺凌时,我们必须帮助受欺凌者”,其实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会让学生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难以流畅地表达心声,即使回答符合教师预期,也难以判断是否发自真心,是否有内心的真切认同。 我个人的小建议: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老师们多少都是含着自己的“巧思”的,都希望告诉学生一些什么。当然,老师们一些隐含的前提并没有错。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设计方式并非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而是“搭梯子”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的形式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选择、选择背后可能隐含的需要和可能的后果,引导他们去产生一些感想和他们的结论。让他们发现:哦!原来可能是这样。但是,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这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 3、情境元素易引发误解或偏离 误区:①有部分老师出于贴近学生的目的,使用一些“梗”或者“段子”来创设情境,但是或由于使用不当让学生产生反感,或使用得当出现学生过度兴奋和激动等情况,不仅不能发挥情境的促进性、启发性,反而导致课堂主线偏离,难以达成既定目标。②对“梗”把握不够,导致使用一些本来合理但内容容易引发误解的元素。 思考:互联网情景元素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其构建情境时应十分谨慎。(我了解它吗?我hold得住吗?好操作吗?实施起来效果好吗?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还是只为了形式多样?) 4、情境构建脱离现实和需要 心理课堂上情境构建的关键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身处其中的参与感,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 活的原则要时刻把握好。 思考:最主要的点是是该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发展阶段和认知诉求。(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有些老师的设计很巧妙,理论知识也很扎实,但是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够“接地气”,不能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去呈现课堂。这里面有很多细节调整一下,课堂效果会好很多。) 三、反思建议 1、聚焦目标而非表象 在创建教学情境时,我们应当首先厘清并明确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有哪些,是什么,是不是可知、可感、可觉察、可操作的。 (不着急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2、提供工具而非要求 避免沉重负担:由于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情境构建任务设置中应充分注意学生所属的年龄段和认知特点,尽量避免教学情境中包含大量学生需要重新检索、加工、理解的内容元素。(某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授课,虽然老师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听下来感觉学生都有点懵,因为里面太多超出他们认知水平的内容了。) 提供助力工具:尽可能提供可以辅助学生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并给予学生使用工具、获得反馈的机会。 3、提供线索而非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过程性体验,重视学生在情境中的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