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40180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20张PPT)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77731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观察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根据地图或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思考,说说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又有何特点?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前提: 地区: 方式: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建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确立过程: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载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制度化 法律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5年 1958年 1947年 1959年 1965年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4.实施概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5.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存在四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有30多个民族,约3000多万人口 处于封建农奴制 约400万人口 处于奴隶社会 约100万人口 保留原始时代生活方式 约60万人口 四川彝族·奴隶社会 西藏·农奴制 云南景颇族·原始社会 云南佤族· 原始社会 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 二、共同繁荣 措施: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参加选举 ①政治上: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共同繁荣 措施: ②经济上:国家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 优惠政策 技术资金 物资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