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4186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专题复习

日期:2024-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4409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第一,统编,专题,二轮,必修
  • cover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检测--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专题复习 一、单选题 1.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2.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3.以下物种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是 ①玉米 ②番茄 ③西瓜 ④花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5.15世纪以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洋洲等新的大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6.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图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图二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原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O多件。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7.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 ) ▲《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 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 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 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 8.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 ) 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 9.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农业生产工具改进 C.诸侯国君权力扩大 D.分封体制得到巩固 10.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得此结论最重要的依据是 A.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D.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11.历史上,外来食物引进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波是张骞凿通西域时,带回了大量的外来物产,如胡蒜(大蒜)、胡桃、胡麻等。第二波是唐代,引进的外来物种有胡椒、胡萝卜等。前两波引进的外来物种大多带有“胡”字。第三波是明末,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B.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2.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