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57062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14张PPT)--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6161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中国,PPT,二轮,历史,统编,高三
  • cover
(课件网) 卷别 题号 试题情境 正确选项 法律与教化 2023浙江卷 23 唐律疏议 礼法结合的典范;历代王朝法律的典范;等 2022山东 1 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 尚法存礼 2022天津卷 16 唐代法律、清代法律(特点、意义) 唐代法律体现等级制度; 礼法孝结合;等 2022海南卷 5 汉代到清代的乡约、礼法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2021辽宁 18 宋代的社会教化:儿童培养 规范礼仪训练; 学习儒家经典;等等 2021北京卷 1 先秦时期的礼仪教化 体现礼教和伦理秩序 2020山东 1 “义”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教化)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020全国I卷 27 修撰宗谱、家训 体现儒家思想的观念 微专题4: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法 治 教 化 禹 刑 汤 刑 九 刑 铸刑书 韩非法治 秦 律 尊卑 亲疏 量刑 唐 律疏议 援引 唐律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叔向、 孔子 主张 德治 尊崇 儒术 以经 注律 《吕氏乡约》 乡约《六谕》 “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 春秋战国儒法之争 律令儒家化 乡约法律化 汉:礼法开始结合 九章律 宋刑统 天圣令 宗法核心礼乐制度 孟子德治 律令儒家化 夏朝 商朝 西周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宋朝 元朝 清朝 春秋 唐朝 明朝 战国 微专题4: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知识整合 (1)如何认识先秦的儒法之争 材料一: 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韩非子: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2、深化拓展 认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为重构社会秩序,儒法都提出自己治国主张。儒家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提出德治;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隆礼重法”;韩非子从人性趋利避害本性出发,提出法治。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有其进步意义,但是相比于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先秦至隋唐的礼法结合 董仲舒“春秋决狱”、“引经注律” 汉朝 (发端) 先秦 刑附于礼 荀子“隆礼重法” 魏晋时期 (完善) 律令儒家化, “纳礼入律”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唐朝 (完成) (2)律令儒家化 ①汉代用儒家思想解释法律(引经注律)和审判(春秋决狱) ②魏晋时用儒家立法 ③《唐律疏议》律令儒家化完成 材料:《唐律疏议》卷一中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首篇即列出“十恶”之罪: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 八议入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种人不由法律直接审判治罪,而是由司法机构上呈皇帝,由皇帝决定。 (3)宋朝至明清的基层教化 约束力增强, 乡约与法律合流, 维护地方秩序,巩固统治。 (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 A (2022海南卷)《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 “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殉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B (2017·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