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63142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日期:2025-05-17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928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科版,八年级,物理,一册
  • cover
7.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教材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建立并的第一定律,后又回到生活,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实际建立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培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关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根据教材结构及学生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特点,本节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教学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一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不同的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不同,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并理想化推理建立牛项第一定律,突破学生科学推理这一难点。第二个重点是惯性,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实例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突破惯性现象的分析这一难点。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与力学的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也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定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学一些简单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辅垫。但学生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力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却与本节知识相矛盾,正确利用这点提出学生观点的“反现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反而直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基础。同时初二学生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对物理实验充满好奇和兴奋,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的去交流、讨论;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其中。所以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启发,点拨,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了解伽利略以事实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2)知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针对学生对运动的片面认识“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实行先破后立的方法。 (2)学生亲身体会以实际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得出结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对理想实验的推理,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理想实验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学生从“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转变到“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掌握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并用这些物理量去描述运动和运动的一些规律,以及力的基本知识,懂得了如何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知道了力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为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做好了思想准备。 ②学生能力背景:好奇心强﹑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具备了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技能。 ③不利因素: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够,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2﹑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设疑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