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0470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205102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1,故都的秋,课件,29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林清玄 多彩的 味美的 令人沉醉的 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品味其中“特别”之处。 2.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目 录 自主思考,把握基调 小组探究,细品秋味 再读深思,散文特征 壹 贰 叁 1.从文章标题,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试着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故都秋的特点。 自主思考,把握基调 壹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 3-1 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故都的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故 都 的 秋 1.题解 含有对故都(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 点明地点:北平 明确描写的内容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故都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有什么“特别”之处,使作者不远千里来一尝故都的秋味? 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特点 小组探究,细品秋味 贰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衰落的残声” 1.景物的选择 幽静 知名景点 “特别”之处 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 常见之景 “特别”在选择的都是平常的景物 朴素的雅趣 天空— 芦花— 柳影— 夜月— 秋草— 枯黄 2.景物的特点———颜色 牵牛花— 灰白 青黑 惨白 碧绿 青天 蓝朵 蓝 白 紫黑 淡红色 落蕊— 衣服— 枣子— 黄白 青 淡绿微黄 红完 清淡 暖色调 “特别”之处 “特别”在追求色彩的清淡 颜色清淡 冷色调 清淡的雅趣 ※知识点补充:色彩词在景物描写中应用 和环境的气氛、人物的心情相协调 与作品情感基调相一致 冷色调 暖色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用: 1.从侧面展示人物命运,暗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在思想感情。 2.色彩的变化,对推动情节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展示社会现实、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做铺垫。 5.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作品主题。 3.景物的特点———形、态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啼唱”“嘶叫” 悲凉 “特别”之处 直面生命的衰败,体会悲凉之美 残破 衰败 感受衰败的雅趣 “特别”在欣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之美) 4.补充 中国文人的雅致趣味 “特别”在赏秋人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秋士” 故都的美在于历史的积淀中,而不是在于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在破旧的民居里,泡上一碗苦茶,这样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 闲适 幽静中寻求快乐 直面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