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1755

14-1《促织》课件 (共6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296286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川(现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时,以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名当了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从此开始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征程。43岁时才补廪膳生。53年考了十多次,72岁时继续参加了科举考试,因为年纪大,又考了多次,朝廷念其艰辛,就给了“岁贡生”头衔。 【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做塾师,几近40年,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落第自勉联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其身世地位决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 了解作品 是书斋名称 是记述的意思 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 “志” “异”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花妖狐媚和畸人异行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在蒲松龄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共短篇小说491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了解作品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如:《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1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2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3 该书自序:“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相关评价 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解读题目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纺织,故实为督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