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80303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2644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1,故都的秋,课件,27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赏古都秋意 品北平秋味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 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等。 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 那时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迫于白色恐怖威胁,他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 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速读课文,辨生字词 混混hùn沌沌dùn 潭柘zhè寺 一椽chuán 平平仄仄zè 驯xùn鸽 点缀zhuì 颓tuí废 萧索suǒ 廿niàn四桥 着zhuó 凋diāo 扫帚zhou 啼tí 歧qí韵 折zhé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 总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用对比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细读鉴赏:1自然段: 1、标题《故都的秋》中包含哪几个关键词 2、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 1、《故都的秋》中包含哪几个关键词 故都 ———指明描写地点。北平就是北京。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表达作者对北平有无限深厚的感情) 秋 ———确定描写内容。饱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2、 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 清、静、悲凉 ——— 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也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细读鉴赏: 2自然段: 体味“对比”写作手法 承接上文,与江南的秋作比较: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结构相同,形式整齐,音调相同,音 铿锵,有音乐感,整体有美感) 多雨而少风、一点点清凉, “秋的味,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半开半醉的状态。 “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 首尾两处进行照应 细读鉴赏: 3自然段: 体味“秋晨之景” 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晨之景” 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想象+还原 虽是略写,名词性的短语连缀,画面连篇而至,仿佛跟随作者游览了一遍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