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83431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410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9日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中国地理环境广大多样,因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还具有“多支”结构或多个样貌,中华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区域子模式。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形成了带有敬天法祖、诚信仁爱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材料二: 中华民族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东西落差显著,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并发展的。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两种观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