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9203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260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八年级,下册,20.2,数据,波动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差的意义。 2. 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3.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方差的意义。 2. 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对方差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问题1乒乓球的国家标准尺寸为40mm. 为了解甲、乙两个乒乓球厂的生产质量情况,从中各选取了6个乒乓球进行检验,测得它们的尺寸(单位:mm)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请你评判哪一个乒乓球厂生产水平更好? 甲乒乓球厂39.840.140.040.039.940.2乙乒乓球厂39.540.340.040.039.740.5 追问1 试着用你学过的统计量来分析这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2 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没有差异,可以认为两个乒乓球厂生产水平一样吗? 追问3 将两组数据用图像来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活动:通过该情境回顾上节课学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统计量都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于数据的分析角度较为单一. 由于本问题选取的数据具有对称性,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以及画图,不难发现甲乒乓球厂的生产质量更高. 通过让学生阐述理由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数据的“离散程度”也是衡量数据的重要角度,为方差的引入提供认识基础. 学生可能会发散思维,提出极差、平均差等统计量的初步计算想法,教师应给予鼓励和适当分析.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习惯于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解决生活中的统计问题,对于“数据离散程度”研究的必要性体会较少. 通过该情境创设,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认识数据的“离散程度”也是衡量数据的重要信息,初步感受方差存在的必要性. 2.合作交流,形成概念 问题2 结合问题1,请你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 追问1 你能设计一个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吗? 追问2 这种做法可行吗?结合问题1中的例子算一算,看看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修正?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帮助学生认识到数据的“离散程度”其实就是数据的波动情况. 学生自然地想到用每一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来反映波动情况. 让学生结合问题1进行计算,发现得到的值为0,无法用于反映“离散程度”,结合理论推导探讨该公式值为0的原因.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对该公式进行修正更为合适,继而给出方差的定义、表示符号和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方差公式的引入对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难点. 若直接给出方差的计算公式,学生对于公式的由来以及每一项的含义并不清楚,难以理解和记忆. 结合学生对离散程度的认知,让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学生的思维中自然生长,经历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发现方差公式中平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3.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问题3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 那么方差的大小与数据波动情况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1请计算问题1中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大小并进行简单分析. 追问2 方差可以等于0吗?方差为0,代表什么含义? 师生活动:根据方差公式,学生不难得到方差越大,数据波动越大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运用方差公式计算问题1中两组数据的方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于方差和数据波动情况之间联系的理解,并进一步思考方差为0代表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让学生掌握方差的简单计算,加深学生对于方差与数据波动情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通过方差意义和方差公式两个角度,对方差为0的含义进行阐述,增强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问题4 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