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99947

第17课《屈原》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1061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7课,屈原,课件,23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屈原(节选) 郭沫若 情景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人们看到他的名字,就会想到一位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在瑟瑟秋风之中,行吟泽畔,引吭悲歌。最终因心忧国运,悲愤抱石投江。今天我们通过戏剧《屈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目标导航 1.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作者的生平及重要作品,了解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把握剧中的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赏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小人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一带。楚国郢(yǐng)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离骚》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介绍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大肆屠杀坚持抗战的爱国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民都无比的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之情。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写作背景 剧情简介 全剧分为: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国殇( ) 诡谲( ) 睥睨( ) 污秽( ) 稽( ) 首 瘦削( ) 罪孽( ) 脚镣 ( ) 咆哮 ( ) 眩 ( ) 目 伫 ( )立 虐( 待 驰骋( ) 徘徊( ) 鞺鞺鞳鞳 ( ) shāng jué pì nì huì qǐ xuē niè páo xiào xuàn zhù 读准字音 liào nüè chí chěng pái huái tāng tà 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时。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在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阴森可怖,给人以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亲近作品 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室内空寂昏暗,渲染了靳尚与郑詹尹阴谋加害屈原的紧张氛围;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对话上看,靳尚和郑詹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阴险、丑恶、奸佞的黑暗政治权贵的代表,与郑詹尹相比,靳尚位高权重,更显得狠毒、诡计多端。而郑詹尹则显得卑鄙、狡诈,还有一些胆怯,是朝中奸佞们的帮凶。 文章在屈原出场时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这一舞台说明,是屈原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对屈原的形象外貌做了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中屈原震天撼地的内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