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2272

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教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638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三下,试题,语文,模拟,4月
  • cover
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教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融媒介文艺批评是在继承传统文艺批评的基础上,适应网络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语境,以新的批评观念和方式方法分析评价具有跨艺术性、融媒介性、人机互动性的融媒介文艺作品,探究融媒介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流派,并在批评实践中总结和归纳适应融媒介文艺发展规律的新的美学特征和评价标准。它力图以批评促进新的媒介化艺术创造,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科技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开拓互渗互融、多维化合、多元整合的新美学。 当前推进融媒介文艺批评发展,需建构自主性的批评理论和批评话语,不断提升批评质量。丰富的融媒介文艺实践创生了融媒介文艺批评的多重面向,尤其是以技术为中心、正在发展中的数字文艺催动文学与艺术等的批评变革,又反向指导并推动了纷繁复杂的媒介融合实践。 建构融媒介文艺批评话语,首先要研究融媒介文艺创造之道,思考和解决融媒介文艺批评面临的诸多难题。就文学的融媒介之道而言,一是使用文本内部融合法,文体文风混搭交织、古今文本互涉改写;二是使用文本外部借用法,以文学为主叙事,吸纳其他艺术灵感互借互鉴;三是使用通感整合法,打通各种感觉官能,不分界限。就文艺的融媒介之道而言,一是文图乐舞影视等艺术在叙事时间、空间、人称和意旨等方面互启互鉴;二是空间叙事在游牧地图、味觉地理、建筑小说、缝制体及触觉符号跨界创意中自如展开;三是文学与展演艺术在叙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跨界整合。 其次,很多学者在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科技发展、文化观念等差异基础上努力建构体系性的、明晰的中国融媒介文艺批评。众多学者认识到,我们需要反思西方文论霸权,破解传统文论封闭模式,摆脱“失语症”的困境,并积极尝试创建新的理论。 再次,理论建构要立足中华文化。一方面挖掘民间美学,改造传统批评。如张世君以建筑法研究“礼经”、《红楼梦》、明清评点批评;龙迪勇将空间维度引入叙事研究等。另一方面注重批评实践,对新时代融媒介文艺现象做出阐释回应,思考当下成功出圈的国风式舞蹈、音乐、综艺、网络文学、影视剧等,分析它们成功的秘诀。融媒介文艺批评致力于挖掘新文艺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要注重中国特色和国际性传播,谋求创作国字号、国际范佳作。 最后,适应网媒载体注重“线上+线下”批评。融媒介文艺批评要面对学院专家术语与网民吐槽行话并存、数据质性批评与感性批评互补、批评主体更加多元的局面,以自身实践融通线上线下批评,从而努力创构出一种兼具学理性和灵活性、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批评形态。 当然,手机霸屏让人上瘾,忽视过程而强调结果是否导致人类思维能力退化?直播、弹幕带来在场感,网民不再关心眼前的人、事、景,是否导致“附近”的消失?如何让沉溺在虚拟世界的人类返回人间?如何正确改塑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与网络环境?这些问题亟待融媒介文艺批评展开深入研究。总之,从“古代文论”到“现代文论”再到“融媒介文论”,这既是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融媒介创新需要。 (选编自凌逾《融媒介文艺批评的特征和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