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八 年级 上 册 学科: 语文 科 著作人: 王伶俐 审稿人: 教学课题: 谈语言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略读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学习作者大雅似俗的写作风格。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态度与情感 了解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重点 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 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手段方法 讨论法、默读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检查预习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 (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讨论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授 新 课 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 概括各段的大意。 提示:什么是关键句 1. 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 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 文中的中心句 段意: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代替口语。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7)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话题? ———如何处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5.你能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原句吗? 6.作者没有明确说出中心论点,他是怎样逐步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默读课文 寻找关键句 原文找句子 —第二自然段中“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一句。 ———第六自然段中“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一句。 先阐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再阐明“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7.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 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9.小结:本文写作特色 ⑴章法严谨,观点鲜明,脉络清楚; ⑵语言大雅似俗,风格朴素。 板 书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举例论证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课件17张PPT。10.谈 语 言王力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