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6.1.1 数轴上中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教材内容: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地位与作用:本章内容为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系学生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高考中的必然考查部分,难度适中,主要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利用直线上点的坐标来刻画直线,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会圆及其性质,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情分析 14~16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通过数轴上中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学习,理解数轴模型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职教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偏弱,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需通过复习初中所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借助数轴模型来渗透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理解数轴模型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学生运用分组探讨、合作学习,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掌握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问题导入: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图6-1所示的就是﹣条数轴①.注:①如不特别说明,我们约定数轴水平放置,正方向为从左到右.想一想:如何定义数轴上点P的位置? 根据问题思考,并尝试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解答认真习读并理解教材右侧方框“注”中的内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为了方便起见,如果点 P 与数x对应,则称点 P 的坐标为x,记作 P(x).图6-1中,点 P 的坐标为-4.5,记作P(-4.5),点 B 的坐标为-2,记作 B(-2),点 A 的坐标为3,记作 A (3).年8月20日. 探索研究已知数轴上两点的坐标,如何求它们之间的距离?如图6-2所示,我们知道, A (-1), B (2), C (-3).而且|AB|=|2-(-1)|=3,|AC|=|-3-(-1)|=2,|BC|=|2-(-3)|=5.一般地,在数轴上,如果 A(x1), B(x2),则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AB|=|x2-x1|.探索研究在数轴上给出两,点的坐标,如何确定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 如图6-2所示,我们知道,以 A(-1), C(-3)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为-2,而,以 A(-1), D(1)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为0,而.一般地,在数轴上,以 A(x1), B(x2)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 x 满足中点公式:. 分组讨论,尝试概括问题情境中问题,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方法,解答问题情境问题,理解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方法以及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习效率更高效 活动三:巩固练习素质提升 例 .已知点 A(-3),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