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44374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8657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课,无言之美,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与语文课件 无言之美 朱光潜 01.学习目标 03.新课讲解 02.新课导入 04.拓展延伸 CONTENTS 第一章 学习目标 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作者简介 第二章 新课导入 意蕴( ) 附( )丽 笼( )统 狡黠( ) 蛾( )眉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 栩栩( )如生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yùn fù lǒng xiá é liáo yàn dǔ niān 读准字音 yí xǔ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词语解释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本文围绕“无言”这一话题,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第三章 新课讲解 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应从哪方面入手研究? 明确: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理解课文内容 2.请标画出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认真阅读,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理解课文内容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旨意,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理解课文内容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