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00162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1 充要条件(教案)

日期:2025-11-25 科目:数学 类型: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765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1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1.2.1充要条件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教材内容:包括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及集合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开端,系学生高中数学的入门知识基础,难度较易,主要培养学生通过集合的思维重新认识数学学科及问题的新型方式,并为之后不等式、函数、数列等部分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4~16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通过集合部分学习,已经初步了解高一阶段的知识难度,本节课学习全新知识--命题概念及各命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职教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偏弱,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并注重相关知识联系,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力争不掉队,赢在起跑线上。 学习目标 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真假命题的判定方法,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之间关系推理方法;学生运用分组探讨、合作学习,理解命题概念,掌握各命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判断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真假命题的判定方法,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之间关系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 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问题情境:分析下列各组给出的p与q之间的关系:p:x是有理数,q:x是实数:P:两条直线都平行与第三条直线;q:这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看出,以上各组中的p与q,均满足“如果p成立,则q成立”。 根据问题思考,并尝试解释p与q之间的关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分析: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如果p,则q”形式的命题,这种命题的真假要通过推理判断。如果p真,通过推理,证明q也为真,那么“如果p,则q”就是真命题。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用符号记作,读作“p推出q”。p推出q,通常还表示为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理解:“如果p,则q”是真命题,,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表达的是同一逻辑关系,只是说法不同。举例说明:(1)因为“如果x=y,则x2=y2”是真命题,所以x=y x2=y2,x=y 是 x2=y2的充分条件,x2=y2 是 x=y的必要条件。(2)因为“在△ABC中,如果AB=AC,那么∠B=∠C”是真命题,所以在△ABC中,AB=AC ∠B=∠C 在△ABC中,AB=AC 是∠B=∠C的充分条件; 在△ABC中,∠B=∠C是AB=AC 的必要条件;特别地,“在△ABC中,如果∠B=∠C,则AB=AC”也是真命题,即∠B=∠C不仅是AB=AC必要条件,也是AB=AC的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pq),p又是q的必要条件(qp),则称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此时,也读作“p与q等价”“p当且仅当q”。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 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情境中p与q的逻辑关系,掌握同一逻辑关系的不同表达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总结充要条件概念,并掌握充要条件成立的前提。思考:问题情境中的集合G,H,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通过问题--概念穿插讲授,更利于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