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06027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同步课件(共29张PPT+音频素材)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345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素材,音频,PPT+,29张,课件,同步
    (课件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1 出示目标 5 品析诗文 2 新课导入 6 课堂小结 3 背景资料 7 拓展延伸 整体感知 8 课后练习 目 录 CONTENTS 4 7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学习目标 回顾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 的生活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 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入新课 背景资料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背景资料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背景资料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整体感知 朗读诗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体感知 理解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词牌名 卜算子是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幽居之人。 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壶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枝叶稀疏的桐树。 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 小块陆地。 理解词意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断了,夜深人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整体感知 理解词意 根据之前的背景资料我们了解: 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品析诗文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品析诗文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