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地理实践力) 2.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地理实践力) 3.观察、比较不同土壤标本,说明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综合思维) 4.举例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一、土壤概述 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①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② 、养分、③ 、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④ 和化学性质。 2.气候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⑤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⑥ 。 (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 生物是土壤⑦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⑧ 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 (1)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⑨ ,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⑩ ,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5.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分层 特点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母岩层 土壤形成发育的 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答案】 ①一定肥力 ②水分 ③温度 ④物理 ⑤水热状况 ⑥减少 ⑦有机质 ⑧土壤肥力 ⑨快 ⑩慢 水稻土 退化 纵断面 有机质 淋溶 原始物质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 2021年12月5日是第八个世界土壤日,主题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 2021年世界土壤日的活动主题旨在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保护意识,鼓励社会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 主题1:成土因素 主题探究 情境 材料一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任务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答案】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 任务2 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答案】 矿物质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源于生物。 任务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