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11353

北师大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1子集(教案)

日期:2025-10-19 科目:数学 类型: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671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师大,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1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1.2.1 子集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教材内容:包括集合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关系、集合性质、集合分类、常用数集;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开端,系学生高中数学的入门知识基础,难度较易,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很多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的.由于集合语言简明准确,有利于迅速、快捷地思考,清晰简洁地表述问题,因此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本单元主要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及其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学过的数学知识内容,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集合语言.尝试运用集合语言简洁地表述数学中的问题,学会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有助于提升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 14~16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2.通过集合的概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集合知识,本节课将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3.职业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中处于中下游,因此教学中需从实际生活实例出发,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串联性,回顾集合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子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子集的概念,掌握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2.学生运用自主探讨、合作学习,掌握集合间关系的直观表示方法--Wenn图,明了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意义,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子集的概念2.掌握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3.掌握集合间关系的直观表示方法--Wenn图,明了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观察思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若2020年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组成一个集合A,全国人口组成一个集合B,则集合A与集合B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问题思考,并尝试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解答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分析理解我们知道,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中的每个人都是全国人口中的一员,因此,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这时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B有包含关系.同样,整数集与有理数集、有理数集与实数集也有包含关系.抽象概括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即若a∈A,则a∈B,那么称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读作“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并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由此,全国城镇常住人口集合A就是全国人口集合B的一个子集,即AB. 当集合A中有元素不属于集合B时,则称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例如,(1)集合A={1},B={2,3,4},则A B(或B A).集合A={1,2,3}, B={0,3,5},则A B(或B A).集合C={x|x>6},D={x|x≥-3},如图1-2所示,若x>6,则一定有x≥-3,也就是说集合C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D,所以集合D的关系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