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2.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高中一年级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教材内容:包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地位与作用: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应用广泛、变换灵活的特点,是研究数量大小关系的必备知识,与数学的其他分支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工具.本单元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等,学习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并利用这些不等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14~16岁年龄段学生身心都有较大程度发展,情感更加丰富,认知发展变化迅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逐步提高;2.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不等式知识,本节课将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职业高考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中处于中下游,因此教学中需从实际生活实例出发,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串联性,回顾集合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论及证明;2.学生运用自主探讨、合作学习,掌握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研究数量大小关系,与其他数学分支建立联系,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预案;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标记预习中不清楚、模糊的知识点,准备笔记本;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PPT、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知识回顾我们知道:(1)a>ba-b>0;(2)a>bb<a;(3)若a>b,b>c,则a>c.初中我们还学习过不等式的下列性质:性质1 a>ba±c>b±c.性质2 a>b,c>0ac>bc.性质3 a>b,c<0ac<bc.问题提出有观点认为,最美人体的下半身长(肚脐至脚的触地点的长度)与全身长之比是,这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某芭蕾舞演员全身长166cm,下半身长98cm.表演过程中,芭蕾舞演员会立起脚尖跳舞,此时肚脐与脚的触地点的距离增加了8cm.试问:该芭蕾舞演员下半身长与全身长的比值,在脚尖立起前后哪个大?哪一个更接近0.618 根据问题思考,并尝试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解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活动二: 调动思维探究新知 分析理解该芭蕾舞演员脚尖立起前,下半身长与全身长的比值为;脚尖立起后,下半身长与全身长的比值为.本题要求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抽象概括为了借助不等式知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根据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可以得到一系列推论.根据性质1,可得下列推论.推论1 a>b,c>da+c>b+d.证明 根据性质1,可知 a>ba+c>b+c, c>dc+b>d+b,即b+c>b+d.从而a+c>b+c>b+d,即a+c>b+d.例如,5>1,3>-2.根据推论1,有5+3>1+(-2),即8>-1.推论2 a+b>ca>c-b.根据性质2,可得下列推论.推论3 a>b>0,c>d>0ac>bd.合作交流请你自己尝试证明推论2和推论3,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情境,探索现实生活中不等式问题,掌握不等式的推论及证明;讨论并完成“合作交流”中问题 探索现实生活中不等式问题,掌握不等式的推论及证明,学会用不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