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一以七年级下册《天山之音》单元为例 【设计理念】 初中音乐教材以人文视角为出发点,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单元重点。但教师往往按照单首作品“一课一歌,一课一曲”进行教学,忽视了作品之间音乐上的关联性,造成作品相互独立、知识点联系缺失。在“一课一歌,一课一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收到点状、碎片化的知识点,缺少了音乐学习最为重要的延续性和系统系,因此很难形成迁移、运用的音乐能力。 如何打破“一课一歌、一课一曲”的教学模式,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将断层、散点式的能力发展过程连接起来,使其系统化 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自然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寻找作品间的内在关联,找到“共性”,提出“关键问题”,用“一课多歌、一课多曲”的模式将单元内作品整合起来,依照“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向素养的转化。 笔者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将“节奏感知”、“风格体验”、“表演形式”、“多元音乐文化”作为本单元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设计作品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课时教学内容。 【前后单元关联】 初中人音版全套教科书每册五个单元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内容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第二板块以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第三板块介绍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第四板块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展开。《天山之音》单元正是第二个板块中的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与第四板块中的“音乐风格与流派”紧密相关,因此,笔者结合这两板块将初中音乐教材与《天山之音》相关联的单元整合如下图: 【单元教材分析】 《天山之音》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六首作品集中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音乐文化。《青春舞曲》是由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编创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歌曲短小精炼、朗朗上口;《赛乃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的一个组成部分,赛乃姆融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节奏主要运用十六分音符节奏型、附点、切分节奏型。《我的金色阿勒泰》属于颂赞歌曲,歌颂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哈萨克人民热爱家乡的纯朴感情,表演形式上属于“冬不拉弹唱”;《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属于叙事歌曲,赞美了柯尔克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库木孜表现柯尔克孜人民的开放豁达。《在那银色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映爱情生活的一首民歌,歌词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及个人的情怀:沙滩、月光、往事的踪影等,表达了青年人对心爱的姑娘的思恋之情。《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极具塔吉克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塔吉克调式和7/8都完美体现了塔吉克音乐风格,歌曲后半部分音乐具有舞蹈性,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其采用西洋乐器与民族音乐结合体现了中西音乐的融合。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新疆的音乐作品,已初步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但对于音乐要素带来的音乐风格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多民族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音乐欣赏意识增强,能感知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七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在歌唱教学要注意保护学生嗓音。 【单元设计思路】 笔者从单课时教学设计入手,对每一课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把每一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根据提取的单元大概念选择所教学的知识,寻找每一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取舍,再根据线索重新整合,设计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