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29316

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3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 cover
《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该小说叙述了“我”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驿路梨花》作为一篇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文章,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民族团结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同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这篇小说被选为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同时也曾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小说以“驿路梨花”为题,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悬念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教材分析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小说的显性内容,即“我”和老余、瑶族老人等人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雷锋精神。 其次,隐性意脉是在悬念与误会中体会众人的爱心与公心。小说中多次出现误会和悬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深邃主旨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小说通过描绘多个人物在小茅屋中的行为,展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强调了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教学方面,这篇小说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学习略读方法和本文“写什么”与“怎么写”上,而学习难点则是“为什么写”。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对中华美德的了解,因此这篇小说将会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的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是略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阅读能力: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阅读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精读等。但对于略读这种阅读方法,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略读技巧,如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等。 2. 学生的理解能力:七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对于一些深层含义和隐喻意义的理解,他们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 3. 学生的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如梨花的美丽、边地人民的朴实和纯洁等,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文学素养:通过阅读《驿路梨花》,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科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文学与科学相结合,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对文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3. 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将所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