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33069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 3.4《石钟山记》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日期:2024-05-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586946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石钟山记,研究所,素材,教案
    (课件网) z SHIZHONGSHANJI / 苏 / 轼 /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写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 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议论色彩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科学色彩的,郦道元的《三峡》; 抒彩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05 ( 1037年—1101年) 苏轼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SUSHI 诗歌 作者介绍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绘画 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01 疏理文意 积累重点字词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介,把 认为 指示代词,这、此 才 省略“于” 即使 使动 状 认为 得到(了解) 更 定 用,拿 动,命名 疏理文意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动词,到 本来 于是 疏理文意 从 名作动 能够 的(山) 在 到 名-状 在旁边 省略“于” 状 判断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疏理文意 演奏 正 判断句 判断句 状 停 都(是) 偏义复词 代词,这里 动,(发出) 动,“挡”,横在 先前,之前 宾 于是 宾 否+代+动 (Zhì)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疏理文意 大概 亲眼/亲耳 介词,凭…… 竟然 名-状 主观猜测 没有谁 判断句 ……的原因 真实、真相 宾 发语词 02 梳理文意,深入探究文本,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子任务一 子任务二 钟惺评价道:“真穷理之言,所谓身到处不肯放过也。”请结合这句话来理解一下苏轼夜游石钟山的理由。 古人 “得名由来”的主张 作者的态度和依据 郦道元  ① ② 李渤  ③ ④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所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