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喜至情:尊奉孝道与悼亡存念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言知识,理清文本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以情感人,理解以理服人。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感人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身世背景,理解孝道亲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以情感人,理解以理服人;赏析感人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身世背景,理解孝道亲情。 《陈情表》:先情后理的“孝忠”之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登基称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重用李密呢?第一,在司马家族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往往充斥着残忍的杀戮,由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名士,司马氏常常用自己的阴毒残忍手段将其杀害。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嵇康。现在晋武帝已经坐定天下,就必须修复先前大规模杀戮造成的名士及社会的恐慌局面,变为对名士的拉拢,以维持政权合法、稳定。第二,当时东吴未灭,为了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如果说当初司马氏杀嵇康,是借用这位有声望的名士性命,用武力迫使名士群体就范的话;那么现在晋武帝征召李密,则是借助名士李密的声望影响,用怀柔政策笼络名士群体,同时验证魏、蜀、吴名士群体之心。换句话说,刚刚灭亡的蜀汉之臣李密被选中做榜样。第三,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治国,而李密当时名士,以孝闻名于世,李密是天然的最好标杆,所以李密屡被征召。本来,亡国之臣受到重用,本是受宠若惊。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三个原因:第一,现实问题:李密确实有一个96岁的祖母刘氏要供养,当然,这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做官也可以供养。(表面问题)第二,情感问题:李密是蜀汉旧臣,有怀旧思想,况且他还是刘禅的铁粉,他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思想问题)第三,后顾之忧:本做官多年,深知如履薄冰,看惯宦海沉浮。皇帝高兴时,引臣为爱卿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视臣为草芥弃子。更何况自己的亡国之臣,对晋武帝又不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核心问题)后面两个问题都是不能说的,如何通过现实表面问题来说服晋武帝,以解决内在核内问题呢?这需要智慧。(换句话说,如何把“孝道之情”表述的真诚感人呢?这是需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二)任务一:阅读文本,梳理作者从哪些方面陈述自己的“孝”情 【提问】阅读第1段,请用两个字概括其核心内容(提示:不幸),并梳理具体有哪些表现? 【明确】“我”的不幸:①幼年失怙;②身体孤弱;③举目无亲;④后代尚小。“祖母”的不幸:疾病缠身,长年卧床。 【提问】阅读第2段,请用两个词概括其核心内容(提示:蒙恩、两难),请具体分析。 【明确】1.蒙恩:先称颂朝廷清明教化,博取晋武帝好感,舒缓敏感之心。自己身受皇恩,先后“察臣”“举臣”“拜臣”“除臣”。 2.两难:一方面深感皇恩浩荡,面对朝廷一次次征召,恨不得立马上任;但另一方面“刘病日笃”,不能离开。 【补充】晋武帝其人: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他前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明达善谋,颇有其祖父司马懿之遗风;后期热衷于安逸享乐、卖官鬻爵、不理朝纲。公元265年,其父司马昭意外病逝,嫡长子司马炎即位,不久逼迫末帝曹奂退位,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定都洛阳,西晋王朝正式建立。即位后的十余年期间,晋武帝在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西晋进入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天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