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45566

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日期:2024-11-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7次 大小:5422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交融,答案,同步,民族,北方,政治
  • cover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淝水之战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结果:东晋胜利。 3.特点:以少胜多。 4.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各民族互相学习 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演练】 1.如图是北魏时期的墓葬壁画,洛阳出土的儒家孝子画像石棺(528年),画中人物穿着汉族服饰。这幅壁画能印证当时(  ) A.绘画艺术成熟 B.南北政权对峙 C.江南经济开发 D.北方民族交融 2.以下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亲晋胡王”青铜印,是西晋朝廷颁给北方民族首领的印章 A.政治制度完备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中外交流频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北朝“汉服”“胡服”并行不悖,前期多为“胡服”,皆窄衣掐腰,毡帽短袖,用料多为皮革毛绒;自孝文帝改革后,北朝衣着服饰不断演化,呈现胡汉风格结合的特色。这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D.棉纺织业高度发达 4.折叠凳本适合游牧民族使用,被称为胡床(见图)。《后汉书》最早记载了汉灵帝“好胡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史料中关于“胡床”的记载已屡见不鲜,胡床成为南北各地上至皇帝权臣下至村妇的常用坐具。胡床使用范围的扩大体现了(  ) A.政权并立 B.江南开发 C.商业繁荣 D.民族交融 5.如图是嘉峪关市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的画像砖。砖面下侧厨师在俎上切肉,左侧厨娘在一形似釜的炊煮器中煮肉。图中的这种食物叫羌煮,原是西北游牧民族中盛行的一种食物,《齐民要术》中记载魏晋时期该食物在汉族上层社会广泛流传。该画像反映出(  ) A.魏晋时期各民族交流与交融加强 B.各民族的上层社会普遍喜欢吃肉 C.这种食物仅在北方黄河流域盛行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经济发展 6.《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一些饮食习惯和烹饪技艺来自胡人,如涮羊肉等;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舞蹈、音乐传入内地;北朝时,有些宰相都出身于少数民族,孝文帝曾大量启用汉人做官。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  ) A.规模巨大 B.条件充足 C.影响深远 D.领域较广 7.如表为不同时期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东汉前 汉人席地而坐,入室必先脱履登席,室内家具以案几为主。 三国时期以来 中原使用胡床交椅,座具离地高坐,案几提高为桌案;胡人着靴登堂入室为中原人所模仿。 A.生产力水平提高 B.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C.孝文帝实行改革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8.如图图文信息描述的历史事件(  ) 在朝官员必须穿戴“冠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迁洛胡人“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改皇室拓跋氏为元氏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民主制发展 C.结束了分裂状态 D.改变了国贫现象 9.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有关的一次战役是(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