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46506

4.9.2血液循环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度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1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064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9.2,血液,循环,教案,格式,2023-2024
  • cover
第2节 血液循环 课题 血液循环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血管,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观察心脏,辨认心脏的结构,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知道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简述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出示“医生输液”图片,提出:当我们身体出现疾病时,医生往往通过输液治疗。当护士用止血带扎紧我们的手腕时,手背上的青筋就会凸起,你知道这是什么血管吗 为什么会有凸起现象呢 这节课让我们认识血管的结构及功能。 导入2:血液在我们身体内一刻不停地流动,那么血液为什么能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器官:心脏和血管。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血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完成以下问题: (1)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各有什么功能 (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管壁、管腔、弹性、血流速度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备注 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完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交流总结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 2.指导学生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请学生根据出血的特点,能判断出是哪种类型的血管出血,并学会具体的止血方法。 3.教师出示下面的问题,请学生分组探讨: (1)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 为什么 (2)输液时用橡皮管扎紧部位血管有什么变化 解释原因。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交流总结如下: (1)静脉血管。因为静脉管壁薄,易穿刺;分布较浅,易识别。管内压力小,危险小。 (2)橡皮管下方的突起血管是静脉,因为静脉的血液是流回心脏的;橡皮管上方的突起血管是动脉,因为动脉内的血液是离开心脏的。 (二)心脏 1.让学生把手放在胸部体验心脏在跳动,感触心脏的跳动,并根据自己感触的位置,推测总结其位置。 2.心脏的结构 (1)在实验之前,先用多媒体观察“心脏的结构”的实验步骤,并提示大体上按“看———捏———剖”三个步骤进行,由小组长把心脏解剖开,并指导小组成员观察其结构,推测其功能。 (2)观察心脏结束后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图,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出: ①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更厚些。 ②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③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3.心脏的功能 出示问题:为什么心脏可以不停地搏动 心脏的搏动与什么有关 (分析构成心脏的主要组织以及特点) 学习阅读课本39页后,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答案: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舒张引起心脏的搏动(跳动),心脏不同的搏动推动血液流动,所以,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4.心率、心输出量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9~40页,并提出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心率 ②什么叫心输出量 (2)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演示“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实验。学生观察,然后师生交流总结: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每分钟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备注 (三)血液循环 1.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