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0161931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28张PPT)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5133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23-2024
,
PPT
,
28张
,
课件
,
不求甚解
,
13课
(
课件网
) 不求甚解 马南邨 (原名邓拓)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了解驳论的逻辑思路。 不求(甚解 ) 开卷(有益)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 开卷(有益) jiáo huò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zhé hú lún 浅尝(辄止) (囫囵)吞枣 咬文嚼字:形容读书时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出自何处 ?今人通常如何理解?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词典解释: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形容用心不专,常含贬义。 今人多用来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1.文中“一般人”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是怎样理解的 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今天所学的《不求甚解》作者就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 阅读全文,概括段意 (第1段)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段意: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2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段意:从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并提出学习古人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3段)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段意: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和方式,赞扬他的“好读书”和有“会意”。 (第4段)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段意:阐释“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这也是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整体感知第一题的第3问的答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1课 邓稼先 课前预习单( 原卷版+解析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2025-01-17)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卷(含答案)(2025-01-17)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1-1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训练题(含答案)(2025-01-17)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1-17)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