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90507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56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53949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课,唐诗三首,课件,5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唐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杜 甫 石壕吏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背景知识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逾:越过。 yú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è 戍:防守。 shù 老妪:老妇人 yù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学习活动二 整体感知内容 1·这是一首叙事诗,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答案 1·这首诗讲述了诗人投宿到一户人家,半夜官吏来家捉人,老翁吓得翻墙而逃,老妪为了保全家中仅有的三个人(老翁、儿媳、孙子),自请应役的故事。 2·这首诗共分4段,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是故事总的概括。第三段是老妇的“致词”,也是故事的主题部分。第四段是故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官差抓走。 学习活动三 精读细研 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 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 夜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的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