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11446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67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 cover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7、第88页的内容 二、教学思路: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本课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特征。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比较“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体验平均数的虚拟性、区间性、易变性(大小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3.能用平均数解决一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法:讲解法、直观演示 学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机投屏、动画演示、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夏天来了,孩子们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小亮喜欢游泳,这天小亮来到河边玩耍,他看见河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小亮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小亮的想法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义,感知“移多补少”的思想,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我会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 1.我们学校快乐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同学们观察一下,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预设: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每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同学们观察小红小明收集的多,小兰小亮收集的少,他们收集的有的多有的少。怎样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呢?我们能不能把多的饮料瓶移到少的上呢?下面呢,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在学习单上操作完成。出示活动要求: ①认真思考怎样使每次的矿泉水瓶个数同样多 ②动手用连线的方法画一画或者算一算,使每人的矿泉水瓶个数同样多。 ③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展示交流(手机投屏展示) 找两组不同的答案的同学展示,第1个同学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第2个同学展示计算的方法。 知识点(1):刚才呢,这位同学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到了少的上,使每个人收集数量相等。在数学上把多的移给少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知识点(2):通过移多补少,我们使每个人的数量同样多,一组数据中这个同样多的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数。 知识点(3):同学们观察,这4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饮料瓶,那么这个13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亮收集的吗?是小明收集的吗?这个13只是他们4人平均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并不代表每个人收集的饮料瓶,那么这个平均数13代表的是他们4人收集饮料瓶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知识点(5):刚才第2位同学展示了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观察他的这种方法,他是先求出了一共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然后又平均分成了4份,求出了每一份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呢叫做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3、我们班举行了踢毽子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下表: 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