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14143

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地区专用)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35369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汇编,专题,地区,高考,新高考,分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 信息类文本阅读(新高考专用) (所选地区:广东、福建、山东、江苏、山西、浙江、辽宁) 2024届新高考地区高三一模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试题简析 教考衔接角度 真题复现角度 2024.2.13 广东梅州 中国文化 2022新高考1传统文化 2024.3.13 广东省 诗歌创作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3.18 福建省 中华文明 2022新高考1传统文化 2024.3.23 山东济南 文学创作 2021新高考1文学研究 2024.3.25 江苏盐城 图腾文化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3.26 山东枣庄 装饰纹样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3.28 山西太原 昆虫世界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4.08 河北保定 玉石文化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4.08 浙江杭州十校 艺术鉴赏 2021新高考1文学研究 2024.4.11 辽宁大连 乡土中国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4.18 海南海口 数字技术 2023新高考2社会话题 (2024届·广东梅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Ⅰ~5题。【题材:中国文化】 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李斌 ①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信息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的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小学作文训练就是让孩子尝试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 ②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 ③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条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尽管有人说《机忆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创作,但其实它是用了约3小时、66次对话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个字符。最后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形成的作品。学者黄鸣奋认为,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④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特殊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⑤人类担忧人工智能文学写作,完全可以理解。有观点认为,当人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