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15247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4023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 cover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到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一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平均数是在已经理解了平均数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2.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学生对平均数有一定认识,并且有一定计算基础,但对平均数的性质并不很了解。尽管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但在认识平均数之前,他们认识的数都是和实物对应的,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所以平均数对于他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真正要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分。 2.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具有虚拟性、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等特点。 3.能用平均数的知识描述解释简单的现实问题与生活现象,提高数据分析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了解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具有虚拟性、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等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据统计:中国男性平均年龄是72周岁。 老爷爷说我今年70岁了,我只有两年活了。 你认为老爷爷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抓住了重点平均年龄,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明确学习平均数的目标,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城市的美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中,环保小分队的同学正在为保护环境出力呢!以下是其中一个4人小组收集空水瓶的数据,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空水瓶 1.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研学任务1:如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空水瓶”这个数学问题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可借助学具,说一说你的想法,并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 方法1:“移多补少”。将空水瓶多的移给空水瓶少的同学,使得每个人的空水瓶同样多。 方法2:“先总后分”。 (1)直接计算,(14+12+11+15)÷4= 52÷4= 13(个) (2)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意义分别是什么? 14+12+11+15=52表示收集空水瓶的总个量(板书:总数),4是有4个人,也就是份数(板书:总份数),13是平均每人收集的空水瓶个数。即把52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13个,也就是14、12、11、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先总后分”因为可以作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因此我们把这个方法可以归纳为“公式法”。 (二)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都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都是在求平均数。 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总再分”求出平均数。 (三)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1.研学任务2:这个“13”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空水瓶吗?为什么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13个多,而有的比13个少? 2.汇报交流。 3.小结:“13”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数据。“13”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空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有的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数量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 (四)小游戏(烘托课堂气氛) (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