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57184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专用)热点09 文言复合文本比较阅读题型突破学案(含解析)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3次 大小:1809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2024届,文本,学案,突破,题型
    热点09:古诗文阅读之文言复合文本比较阅读题型突破(原卷版)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卷 两则材料 《韩非子·难一》 《孔丛子·答问》 1涂黑+2客观+1翻译+1主观概括 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概括能力 新高考Ⅱ卷 两则材料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涂黑+2客观+1翻译+1主观概括 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概括能力 命题特点 试题材料为复合文本,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第一次出现在新高考中,符合教材编排的群文阅读特点。 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巧妙关联,所述事理简易顺畅,语言典雅规范,知识全面清晰,具有典范性,与高中毕业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相适应。 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词语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译能力以及事理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试题与中学教材、课程标准有效关联,考查更加细致。 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读懂文本内容,解读文本内涵。 紧扣教材篇目,夯实文言基础。 拓宽阅读范围,培养文言语感。 4.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 (2023上·山西晋城·高三晋城市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热点突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作答步骤 速读课文,大致理解文意。 阅读题目,带着问题看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