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58255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2-0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48328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国,耕地,资源,粮食,安全,课件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环节: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2.我国的粮食生产 (1)基本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主要粮食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 (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4)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3.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世界的9.5% 中、低产田比重大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时空分布不均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退化 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实施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抛荒、占而不用 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拓展延伸] 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 地区 类型 分布状况与耕地质量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集中了全国约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但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 旱地为主 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也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 旱地 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情境]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区耕地平均质量示意图 我国每个省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探究]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区域认知) 提示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综合思维) 提示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3)说明各自然环境因素对我国的耕地质量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①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②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③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④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69%,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