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63319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579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感受其“王道”的社会理想。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感受其善譬巧喻,层层深入的语言特色。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难点: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体味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上的独到之处。 三、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四、课时安排 5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子都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的个性特点,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感受一下孟子文章的思辨性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被追封为“亚圣”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已任。 孟子思想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V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 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 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V 孟子名言名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i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Y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憙列为“四书”。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子子》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背景探寻 孟子生活的时代:大争之世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一--《孟子·公孙丑上》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当时,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宜王子承父业,野心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