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67543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780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三,三三,语文
    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诊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相融相通的。伦理型政治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识从尊天、尊神逐步发展到尊人,治国理念也从重刑罚、轻仁德逐步向轻刑罚、重仁德发展。如《礼记·表记》所指出的,“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灵而相对轻视礼乐;“周道尊礼尚施”,教人以礼,导人以德。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识明显提高,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 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孔子深入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只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远者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的拥护。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其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个人德性在为政中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只有具备了仁德,贯彻忠怒之道,才有资格为政,才会受到民众的诚心拥戴。 到了孟子,则为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据,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孟子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天然性善,生而即有“恻隐”等四端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能否真正贯彻仁政就是国家政权存亡兴衰的根本,因此,《孟子》有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的荀子,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则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荀子援法入礼,强调“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法为“治之端”,兼采儒法两家。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决定了他对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强调人之善性发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扬弃。他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基于儒家伦理至上的德性主义精神传统而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及其对社会的垂范警示意义,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律法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因此,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这里,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总结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及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体说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衍化流变,但人(民)本主义、实用理性、政德与私德的统一仍是它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 (摘编自《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伦理为本位,其产生离不开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 B. 先秦时期社会人文理性精神很强,各诸侯国统治者都具有仁德意识,重视以德治国。 C. 孟子主张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