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五节 黄土高原 高西沟村 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的高西沟村荒芜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上个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在实践中摸索出“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治理模式,并与时俱进创新为“三二一”模式(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将一个地表破碎、土地贫瘠的秃山沟治理成如今“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的“陕北小江南”。 01 追根溯源 02 百姓之危 03 生态蜕变 Contents 目录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观黄河壶口瀑布 一壶集百川, 两山隔不断; 惊响震千里, 美名万代传。 小组讨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结合视频借助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分析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还有哪些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追根溯源—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水土流失实验展示 追根溯源—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追根溯源—水土流失的原因 材料展示:高西沟村过去自然状况很不好,“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高西沟荒芜贫瘠。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高西沟村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观黄河壶口瀑布 一壶集百川, 两山隔不断; 惊响震千里, 美名万代传。 百姓之危—水土流失的危害 高西沟村有山峁40座、沟岔21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一首民谣,唱出老百姓的艰辛。 思考:结合民谣和资料,想一想水土流失有什么样的危害? 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和村庄 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 百姓之危—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观黄河壶口瀑布 一壶集百川, 两山隔不断; 惊响震千里, 美名万代传。 生态蜕变—治理水土流失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0-31,图6.36-6.38,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打坝淤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 堆积成肥沃的田地 打坝 淤地 种田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谷和坡地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活动 认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高西沟村—生态治理的样板 缓坡 陡坡 坡底 修建梯田 植树种草 修挡土坝 高西沟村—生态治理的简图 (1)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人,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的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思维导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土质特征: 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降水特征: 夏季隆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特征: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人类活动: 长期的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农田和村庄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 另一方面,全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课堂总结 治理措施 危害 当堂训练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