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75439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05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卜算子》,通过朗读、赏读的方式解读词意,总结方法。 2.联读《定风波》,学用诗词解读的方法。 3.结合两首词的意境和内容,分析苏轼心灵转变的密码,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卜算子》,通过朗读、赏读的方式解读词意,总结方法。 2.联读《定风波》,学用诗词解读的方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熟悉诗词 2.老师准备课件;打印助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关于苏轼的图片)同学们,请看白板上的这两幅图,你觉得那一幅是苏轼?并简单说一下理由。(学生回答,暂留悬念。) 请大家看一下作家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同学们可以数一数林语堂先生给苏轼安了多少个头衔或者称号?18个,而且他说,这还不是苏轼的全部。那么苏轼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认识。 二、课堂任务单 (屏显) 任务一:学习一首词 1.读懂诗词,学习方法。 2.说说你从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1)朗读《卜算子》,感知音律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老师范读; 学生比较音律的不同。 老师总结:韵脚与诗词的情感是密切相连的。本词押“ing”韵,以仄声为主,读音要短促,读出悲抑之感。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学生说说从音律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结合背景,体会诗人心情。 出示写作背景: 思考: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你又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师生交流。 明确:这个方法称之为资料助读法。 (3)赏读意象,感知意境 学生再读词,思考作者借助了哪些意象表现内心的感受?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老师示例:“缺月”,残缺的月亮,没有圆月的美,也不能让人感到圆满和幸福。这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之感,折射了作者内心的悲凉。 学生圈画意象,并批注赏析。 重点讲解苏轼与“鸿”这个意象的渊源。 给词的下阕添上主语,体会苏轼与“孤鸿”的内在联系。 明确:这种从意象入手赏析词的方法称之为“意象赏析法”。作者借“孤鸿”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种写法叫“托物写———。 (4)字词品析,把握诗情 你还能从哪些字词中读出作者内心的感受?结合词语分析。(重点关注有关心理、动作的词语) 示例:“惊”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害怕,所以容易受惊。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交流。 明确:这种方法称之为咬文嚼字法。 小结:说一说你从《卜算子》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 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和白板上的提示,分组讨论,思考,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小结:《定风波》这首词从音律上讲,韵脚为平声,表达了作者的愉悦轻快之感;虽然也写于黄州,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热衷于美食美景,生活比较轻松;词中选用了“山头斜照”“春风”等意象,带给人一种温暖明丽之感;“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谁怕”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洒脱乐观的苏东坡。 (屏显)苏轼的两幅图 揭示课堂开头的那个悬念:两幅图都是苏轼,一个如《卜算子》中惊悸高洁的苏轼;一个如《定风波》中洒脱乐观的苏东坡。 学生读两首词相关的诗句。 学生思考,写作,师生交流。 出示苏轼人生轨迹图 解读:苏轼的一生也如鸿雁,北归南飞,漂泊不定,而他能成功走出心灵的泥淖,重新找回生命的快乐和价值,关键就在于心态的改变。实现了心的自由,精神也就再无阻碍,生活的新天地也自然就打开了。 三、课堂结语 林语堂说,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他的魔力就在于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他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中总有阴晴雨雪,只要内心坚定,就能让精神自由飞翔。 希望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