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5460

11.1《过秦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56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1.1,过秦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过秦论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 探究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等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探究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2. 掌握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等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 探究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2. 掌握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等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探寻经典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盛极一时。而这个王朝却迅速的灭。同样,后唐从建立到灭亡一共13年。课本上《过秦论》与《伶官传序》从撰述背景到写作意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甚至有人认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可称为“过唐论”。 作者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二 攻守之势 1.秦孝公时期秦朝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攻之势) 第一段详写秦孝公,第二段略写五位君王。而孝文王、庄襄王只用了“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一笔带过。第三段贾谊仅用一句话交代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力量强大,“攻之势”达到了巅峰。 金圣叹曾论之曰 :“……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之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2.秦始皇为守护万世之业做了哪些不仁义的事 (守之势) 向南向北运用武力的手段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焚书坑儒以统一百姓思想,推行愚民政策。杀尽天下豪杰,收缴兵器,把那些管制刀具都没收,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这些部分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目的在于突出秦王朝统一后实行的是暴力的专制统治,突出其不实行仁政而导致最后的灭亡。 3.分析原因,议论引出作者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为不施行仁义?其实就是没能施行仁政,没有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打江山,可以用法家、兵家、纵横家的主张,但守江山非儒家不可。 4.语言特点 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渲染对比强调了合纵国力量强大,然而这种强大没有转化为胜利,交战的结果反而让力量弱小的秦国取得胜利,从而反衬了秦国实力的强大;秦“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足见其疆土之大、地势之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足见其国防安保之严密。强大的秦军被弱小的起义军打败,形成巨大反差。 任务三 思昔抚今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贾谊正是针对西汉初期现实而写《过秦论》,希望踌躇满志、居高自傲的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秦论》这篇文言文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了解秦汉历史,学会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也让我们意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根据《过秦论》的学习,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梳理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