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80470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9次 大小:12475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考试,解析,原卷版,试题,语文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 亲近自然、远离尘累,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的典故从侧面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中,作者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决心归于自然,放弃对权力、地位和名誉的私欲和纷争,是一种隐逸思想、自然情怀。“心远地自偏”之“远”是玄学常用语,指超脱世俗羁绊、功名利害。“心远”指疏离了争名夺利的俗世,居处也就自然变得“僻静”,“而无车马喧”一语双关,指摆脱了世事纷扰和精神枷锁,最终处于一种淡然自足的生活状态。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往往为文人墨客吟味不倦,嗟叹有余。 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始终没有在嫉贤妒能者的流放之下表现出悲观落寞、消极处世情绪状态,而是和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在最为偏远的民间,他和乡下老百姓交朋友,聊闲天;在田间地头,在披星戴月的泥泞小路,在烟雨中身披蓑衣斗笠踟蹰而行,从没有因颠沛流离而愤懑。这种人和自然同归一体、融洽和谐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绘画,相对于文学,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当代字画产业行业中,山水画相对来说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它的表情意象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山水画中,观赏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同时,能够感悟天地自然的博大胸怀,感慨宇宙寥廓的永恒精神。它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审美心理特征,同时也非常适合于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和特点。在客厅或者办公室挂一幅山水画,远比挂一幅“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作品来得具体生动而又赏心悦目。南方山水画相比北方山水画,尺幅小,多以小品形式取胜。古代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指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他们往往取景于山脚的一草一木,这与南方的地理特征有关系。相对于南方山水画,北方的山水画以“整”“高”和全景式构图为主要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塑造方法有所不同,西方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手法,人在固定的视点对观察到的空间布局要做如实地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可以把人在游览山水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所见所得集中于整个画面,人的眼睛所到之处仿佛皆可游、可目、可居,仿佛已经随着画中人在山水桥梁之间游走,在亭台楼阁之中居住一般。中国画重在通过自然山水景物来“画心”,侧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再现。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终究是一体的。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作中,这种自然诗性情愫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延续,绵长久远,衍生出无数精微阔大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象,这一特点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并将生发出越来越灿烂的时代光华。 (摘编自王翠苹《充满自然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