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91573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68124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3,PPT,30张,课件,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21课
  • cover
(课件网) 登幽州台歌 学习 目 标 (一) 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二)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 新课导入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关于诗人 7 登幽州台歌———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任务二:积累字词,指导朗读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chuànɡ)然———悲伤的样子。 3. 涕(tì)———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注解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交流点拨】 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 )然/而/涕( )下。 chuànɡ tì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读懂诗歌 新课学习 任务三:认真朗读,整体感知 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 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任务四:深层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