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91795

第七单元 平行与相交表格式 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日期:2025-10-1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405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七,下册,五四,青岛,数学,三年级
  • cover
第七单元信息窗1《平行与相交》 ———图形与几何领域 课题 平行与相交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学业要求: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教学提示: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即平行与相交,知道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2.课标分析 (1)“了解平面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判断平面上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结合实际具体情境”———对周围环境中线有关的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来感受两条直线垂直、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中引入了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现象,感受平行与相交并不陌生。 本节课主要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照上述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垂直的画法,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平行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需要老师提供充分的感知和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的数学模型。 学习 目标 理解并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 能用合适的方法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能用合适的方法画平行线。 难点:理解在同一片面内。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彩笔、直尺、三角板、白纸。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 √影音剪辑 √课件拼合 影音录制 √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 √自主学习探究 √知识建构协 √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 √信息分析 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 √辩证思维训练 辩论 √情境建构 其他( ) 备注:仅勾选核心内容,每项不超过3项。 课前预学 每人拿出两根小棒,把他们任意的撒在桌面上,看看两根小棒形成了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把你看到的图形用彩笔画在纸上。 课中展学 活动一:展示预学成果,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把两根小棒同时摆在同一个桌面上,把两根小棒看做两条直线,把桌面看做一个平面。 2.引导学生研究一下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3.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情况贴于黑板,欣赏有代表性的几种情况,标上序号。 1.学生摆放小棒并画直线 2. 自主观察并探究 3.把画好的直线标上序号,欣赏有代表性的几种情况。 1.用自己方法画出不同的直线; 2.交流中严谨表达,勇于质疑。 3.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情况。勇于表达。 活动二:分类比较,初步感知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教师活动: 1.引导根据两直线的位置,按一定的标准将选取情况进行分类。 2.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正确分类 现在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吗? 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 3.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课件显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